实物地质资料服务发展的指导思路

2024-05-18 21:05

1. 实物地质资料服务发展的指导思路

国家实物地质资料馆服务的发展需要站在国家高度调整发展思路和工作体系,通过研究,笔者认为总的指导思想是:
第一,借鉴国外先进经验,加强实物地质资料服务的基础理论和技术方法的研究,逐步形成实物地质资料服务的理论体系。
目前,我国实物地质资料服务工作尚处于起步阶段,还没有成熟服务模式可以借鉴,缺少比较系统的理论和技术方法,需要开展广泛调研,掌握社会需求,深入研究服务基础理论及产品开发的技术方法,规划服务产品,在实践中不断完善理论体系和服务产品。实物地质资料服务既涉及地质学理论又涉及公共管理学理论,需应用各专业学科的理论,同时借鉴国外先进的管理经验,结合我国实物地质资料服务的特征,建立起适合我国实物地质资料管理的先进理论和方法,指导全国实物地质资料管理服务工作。
第二,立足国家实物地质资料馆,着眼推动全国实物地质资料管理服务工作。
从某种意义上说,国家实物地质资料馆是我国实物资料管理服务的代表和象征,要完成这一使命并实现国家实物资料馆的发展目标,除了要切实做好实物资料收集、保管和服务利用外,还必须着眼于全国,开展实物地质资料管理政策与技术方法研究,提高对实物地质资料主管部门的技术支撑能力,发挥对全国实物地质资料馆藏管理的推动作用。
从另一角度看,国家实物地质资料馆只是我国实物资料管理系统的一个组成部分,其自身发展不可能孤立地进行,必须依托全国实物地质资料管理工作实现同步发展。国家实物地质资料馆所收藏的实物地质资料尽管具有重要价值,但只是大量重要实物地质资料的一部分,因此它所发挥的保管服务功能也是有限的。要使我国实物地质资料得到有效保管和充分利用,还必须充分发挥委托保管单位、省级实物资料馆和广大地质工作单位的作用,建立完善的全国实物资料管理服务体系,才能实现实物地质资料管理的目的。因此,必须把国家实物地质资料馆融入全国实物地质资料管理系统,一方面国家实物地质资料馆推动委托保管、省级和地质工作单位的实物地质资料管理服务工作,另一方面,全国实物地质资料管理工作促进国家实物地质资料馆的工作,通过联合互动,实现国家实物地质资料馆和全国实物地质资料管理服务工作的持续发展。
第三,以需求为导向,全方位、多层次开发服务产品,最大限度满足社会各方面需求,发挥实物地质资料管理在公共服务领域的作用。
根据前面的研究,实物地质资料的服务对象主要包括政府部门、企事业单位、社会公众三方面。面对不同的需求,全方位多层次地开发产品满足不同用户的需求,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一是面向政府部门,主要是国家、地方和行业实物地质资料主管部门,主要为其管理提供技术支撑。协助政府主管部门完善实物地质资料管理法律法规体系;形成了全国实物地质资料管理体系;完成各行业实物地质资料管理的委托保管工作,并对其进行监督检查工作;开展地质资料汇交监管平台建设;开展了全国地质钻孔基本信息清查和重要地质钻孔数据库平台建设;紧密结合政府主管部门的工作部署,开展有针对性的实物资料产品开发与服务工作,充分发挥实物资料信息服务作用;推动各省级实物地质资料库建设和馆藏管理,为地方政府和行业实物资料管理部门提供技术服务。
二是面向企事业单位,主要包括地勘单位、相关企业及科研院校。对于地勘单位及相关企业主要提供地质勘查与地质科研的专业服务,通过利用实物地质资料,避免重复工作,降低投资风险,提高地质勘查效率与地质科研水平,甚至实现突破性进展。对于科研院校,主要利用馆藏资源,向地学研究专家学者提供研究的资料及场所,为地学专业的学生提供实习场所或教学基地,丰富学习内容,提高教学效果服务。
三是面向社会公众,主要是利用馆藏资源,向中小学生和社会公众进行科普教育,宣传地学知识,提高公众资源、环境意识和防灾意识。

实物地质资料服务发展的指导思路

2. 为社会公众提供实物地质资料社会化服务

(1)开展专业教学服务与科普宣传活动。与中国地质大学(北京)、华北科技学院、防灾科技学院等合作,建设了地学专业教学实习基地,提供辅助教学和实习服务。国家实物地质资料馆被国土资源部批准为国土资源科普基地,多次举办了丰富多彩的“4·22地球日”科普活动。先后前往北京经济技术职业学院、华北科技学院、防灾科技学院、北京化工大学北方学院等高等院校开展科普进校园活动。完成了实物成果展厅和科普长廊布展及大标本展示。实物成果展厅展示了52个典型矿山的代表性岩心及其他系列标本;科普长廊展示了172块矿物晶体标本、49块化石标本、17块观赏石标本;大标本园展示了81个矿山的137件大型矿石标本。
(2)开展实物地质资料信息化建设,建设了中国实物地质资料信息网。开发完成了实物地质资料展厅,研发了实物地质资料业务管理系统,并及时发布了实物地质资料服务产品信息。截至2012年,中国实物地质资料信息网发布实物地质资料信息67档(以项目为单元),包括198个钻孔的岩心88256.28米;77个钻孔岩心扫描图像,共计26479.58米;标本738块、薄片786片、光片16件。发布实物地质资料动态新闻222条,提供67块大标本介绍及图像信息。
(3)接待观察、取样、参观及考察人员300余人次,主要包括国内地质勘查人员,地质科研单位人员与专业人员,英国、德国、加拿大等从事科学钻探、科学研究的专家等,累计观察岩心2000多米。为省(区、市)国土资源厅、资料馆、委托保管单位和大专院校提供参观、考察、交流、咨询服务,累计接待上万人次,涉及约200家单位。
目前,国家实物资料馆完成了初建阶段的各项工作——实物库及配套设施基本满足馆藏要求;实物库藏品达到一定规模,初步形成了国家层面的实物资料体系和实物资料信息资源;初步建立了一套实物资料馆馆藏技术方法;产品开发和社会服务开始起步,不仅为资源勘查、地质科研、专业教学和科普宣传提供了服务,而且对全国实物地质资料管理工作发挥了支撑和引导作用。所有这些,不仅具有现实意义,而且为国家实物地质资料馆的进一步发展奠定了有利基础。

3. 清华大学历史系的附录二

 (一)在清华大学早年实施“通才教育”、创办综合大学的历史上(1925-1952年),相继成立过文、理、工、法(商)、农等多科学院,艺术作为独立学科却是清华大学学科设置的空白。2001年出版的《清华大学志》将清华大学的艺术教育列入“体育与校园文化”专章,包括音乐、舞蹈、戏剧、美术、摄影等门类,通过一般的课程设置与校园文化活动来实现美育。然而,这远非清华大学艺术教育与艺术学科历史的全部。1947年至1950年间,围绕中国艺术史研究的主题,清华大学整合校内研究力量(人才、机构、资金、研究对象等方面),先后进行组织“中国艺术史研究委员会”、创设艺术系、组建文物馆等一系列实践,由此开启清华大学收藏、整理与研究并重的艺术史传统。重审这段历史,是对清华大学人文艺术学科设置起源的必要延伸,揭示创设艺术史学科的历程,同样有利于充分认识艺术史研究与人文、科学的内在同一性,领会陈梦家、梁思成等一批清华学术大家的科学人文精神与文化使命。 清华大学组建艺术系的动意,源自中国艺术的国际地位与国内现实的强烈反差。晚清民国的动荡造成1920年代以来中国古物大量流失海外,欧美各大博物馆多设有远东部,以搜集展览中国古物,一些欧美大学开设课程讲授中国艺术史。1947年4月,美国普林斯顿大学成立200周年举办东方学术国际会议,其中“艺术考古组”以中国的铜器、绘画和建筑为主题。这促使与会的清华大学教授陈梦家、梁思成、冯友兰思考中国学界与社会如何担当研究与传承中国艺术的使命。他们认识到中国艺术品是沟通中西文化的最佳媒介,赢得世界的尊重在于其蕴含的民族精神,国势积弱之时重振中华民族的自信心有赖于此,中国大学与学者亟需担当起保存与研究中国艺术的使命。然而,当时国内大学或囿于对中国艺术价值的片面认识,或限于经费不足,或缺乏专门人才,尚未组建专门机构从事中国艺术研究。在大学中设立艺术系,创办大学博物馆,成为中国艺术研究的必要途径。清华大学应凭借其独特的人才与资金优势,开创国内的艺术史研究风气。1947年4月至1948年9月间,清华大学筹设艺术系的各项工作就此展开。 清华大学筹设艺术系基于对学校已有资源的科学规划与重组,通过整合教授成立专业指导委员会,调整资金使用方向购置文物建立文物陈列室,筹措艺术研究基金等一系列工作,逐步构建艺术史研究的学术体系。1、成立“中国艺术史研究委员会”清华大学教授中,梁思成专精中国建筑,邓以蛰擅长中国书画,陈梦家深味钟鼎彝器,在1940年代皆负盛名。由于他们分属清华大学营建系、中文系和历史系,共有的中国艺术专长未得充分发挥,造成研究分散未能集中,学生有修业兴趣却没有条件获得统一的指导。1947年11月,梁思成与邓以蛰共同倡议成立清华大学“中国艺术史研究委员会”,分别聘请中国文学、哲学、人类学、历史、地质、社会学、外国语文等系教授十人组成,负责筹设艺术系的工作。12月,梁思成、邓以蛰、陈梦家三位教授联名起草“设立艺术(史)系及研究室计划书”,正式提请校方审议:其一,设立艺术(史)系,“就校内原有之人才,汇聚一处,合作研究。在校内使一般学生同受中国艺术之薰陶,知所以保存与敬重固有之文物;对外则负宣扬与提倡中国文化之责任。”其二,在设立艺术(史)系条件尚未完备之前,先成立艺术史研究室,作为“中国艺术史研究委员会”下设的研究机构,它是“同人工作之中心,同时为小班讲堂和实习、阅(览)之处。”在筹备文物陈列室期间,研究室暂时兼理陈列工作。其三,重新整合分散于各系的艺术史相关课程,形成艺术史课程体系,“使有志斯学者得选习此类课程之全套”。其四,在清华大学研究院中增设艺术史部,招收该校及其它专门艺术学校的毕业生,为其创造出国深造的机会,培养鉴赏与研究中国艺术的专门人才。1947年12月18日清华大学校评议会议决:“原则通过为促进中国艺术史研究,该校筹设艺术史研究室,并由有关系商设选修学程,以增进学生对于艺术之欣赏。”2、购书特款移购文物与“文物陈列室”的成立建立大学博物馆,是组建艺术系进行艺术史研究的必备条件。“中国艺术史研究委员会”在整体筹划清华大学艺术系成立的同时,筹措资金、利用各种渠道充实文物收藏。清华大学授予各系和图书馆的美金购书特款,是购置文物的主要资金来源,参与艺术史研究的各系可利用购书特款“移购富有示范作用之历代古物”。中文系率先提出三千美金特款购置古物,“备筹设该校美术考古学陈列室,供中文系、历史学系、人类学系教课及研究参考之用。”1947年12月15日朱自清就此事函请校方。各系及图书馆亦陆续出资购办,如社会学系吴泽霖教授委托京城振德兴刘仁政从纽约代购“乾隆御用大织造佛像”两幅。陈梦家利用曾在欧美游学和收藏的旧识,联系美方捐赠文物。例如纽约最大的古董商卢芹斋将在美国的铜簋选出数件赠予清华;美国西海岸最大的东西方艺术品公司旧金山GUMP’s公司经理来信,愿将大批近代西方艺术手工艺制品赠送清华。大学博物馆旨在汇集示范器物用作教学标本和研究对象,因此尤其注重各个时期、不同地域、各种器物、不同形式的示范意义。由于购置文物的款项有限,不能专求精品,但求可供示范的佳品。经过1947年12月到1948年4月,清华大学所有的文物已初具规模,其中商周铜器122件,玉器15件,石器29件,陶器73件,骨器(包括一大宗私藏甲骨)730件,瓷器4件,木器8件,杂器(漆器铅器等)10件,共计1000件,汉代以后的磁木瓦器亦分门采集。据四十年代欧美诸国收藏中国古物的博物馆记载,当时大学博物馆或自成研究机关的博物馆还不多,其中以美国哈佛大学伏克博物馆最著名,宾夕法尼亚大学、斯坦福大学、耶鲁大学等皆设有美术馆,收藏中国古物,不过数量较少。就当时清华大学的收藏,较欧美中等博物院所藏中国古物已无逊色。随即于1948年4月29日清华第37个校庆日,清华大学文物陈列室正式成立,冯友兰任主席,展室设在清华大学图书馆第二阅览室。作为艺术系成立的必备条件之一,文物陈列室的成立标志着清华大学文物收藏与艺术史研究事业“从此发轫,渐图开拓”。1948年5月21日,梅贻琦校长在清华大学校评议会上报告“该校成立艺术史研究委员会及由该会筹设文物陈列室经过”,陈梦家向媒体撰文介绍清华大学文物陈列室的成立经过,力图唤起全社会文物意识的觉醒。3、唐仲明艺术基金筹设清华大学艺术系的同时,还积极筹措艺术发展基金、设立艺术奖学金。1926级清华留美学子唐亮(字仲明)美术成就卓著,四十年代逝世后唐氏遗族将其一部分书画遗作捐赠母校,设立“唐仲明艺术基金”。为此,清华大学组织“唐仲明画品遗作保管委员会”,制定“唐仲明遗作保管办法”,计划时局平定、币制稳定后,陆续出售部分唐氏作品,所得款项全部作为“唐仲明纪念奖学金”。“纪念画家唐仲明奖学基金保管原则”规定:“奖学金之收集除妥为保存外,并期于最短期内集成相当数目以资应用;奖学金之分发限于有志于美术之贫寒学生”,“奖学金由母校培植未来有志于艺术者”。这些规定无不显示出基金设立者与管理者对于发展中国艺术的执着之情。(二)在清华大学中国艺术史研究委员会的运筹下,组建艺术系的相关各系、教授密切配合,不到半年时间文物陈列室正式成立。通过专业人才、学术指导机构、学术组织、配套基金等实质性工作的展开,设立清华大学艺术系的基本条件已经具备。根据国民政府教育部颁大学规程,清华大学筹设艺术系隶属文学院,以“非为注重技术之训练,实欲增进青年对于吾国古有文化之了解与青年性格之陶冶”为宗旨。艺术系下设艺术史、考古、音乐三组,艺术史组为教学与研究的核心,与考古组密切合作,扩展校内原有音乐室为音乐组,“训练音乐人才,普及校内美育”。鉴于当时国内艺术学院以艺术品创作为中心而忽视对历代艺术的研究,艺术史组专注于“研究中国艺术史之发展,对于历代艺术作品作学术研究,以养成此方面之专家及中外博物馆所需此方面之人才。”这是清华大学艺术系开创国内艺术史研究风气的关键所在。艺术史的课程设置,“教授艺术史、考古学及艺术品之鉴别与欣赏,注重历史的及理论的研究。本系以研究中国艺术为主,但为明了中国艺术在全世界艺术中之地位起见,必需与西洋艺术及初民艺术作比较研究,故亦兼授与此两方面有关之课程。”显然,筹设清华大学艺术系在于对中国艺术进行历史的、学术的研究,地域上兼及西方艺术,时代上远溯初民艺术,通过跨时空、跨文化的比较,真正获得对中国艺术的理性认知和审美鉴赏。清华大学艺术史研究工作注重中外交流,从研究材料或展览交流,到延请国外专家讲学,招收研习中国艺术的留学生。清华大学艺术系的筹设者深信,随着中国艺术史研究工作的展开,“必能引起国外之重大注视,将来寻求各方之资助,或非甚为困难之事也。”在有效整合校内已有艺术史研究力量的基础上,对于清华大学,增设艺术系需要做的是“在该校经费中不过增加十余名教员名额,而其效则可训练此项专门人才,且使该校他院系学生在美育方面可得相当之陶冶,当属事半功倍。”1948年9月17日清华大学就增设艺术系事宜呈请国民政府教育部。11月5日,教育部函复:“应就现有院系力求充实,所请未便照准。”尽管清华大学设立艺术系已具备了必要的条件,但是最终未能获得国民政府的批准。1948年前后,发展国防、军事工业作为国民政府的战略重点,高等教育密切围绕这一战略展开。此间,教育部照准清华大学农学院增设四个系(1947.6.28),资源委员会与清华大学合作设立国产工程材料试验室(1947.8.13)、北平水泥研究试验室(1948.1.10),国防科学委员会委托清华大学就煤之氢化、一般食物之除水、士兵营养、穿甲力学、强大电力微波、强力可塑体、轻合金、弹性物体之空气动力学等九项专题进行研究(1948.8.10)。由此看来,艺术史研究之迫切很难纳入国民政府主导发展的专业范畴,设立清华大学艺术系最终难以超离当时的政治语境和社会语境而被搁置。清华大学文物馆:艺术史研究在转向中继续新中国成立将被搁置的清华大学艺术史研究重新启动,通过组建清华大学文物馆,将艺术品收藏和艺术史研究同各系教学相结合,增强了文物的科学性、系统性和可利用性。1949年9月7日,清华大学第22次校委会决议成立“文物馆筹备委员会”,由解放前“中国艺术史研究委员会”改组而成,梁思成为召集人。 1949年10月14日至1950年4月26日,“文物馆筹备委员会”分别召开四次会议,筹备馆舍、经费、组织、人员等各项工作,并成立临时工作组筹办配合新中国成立的展览。1950年7月,“文物馆委员会”正式成立,解放前“文物陈列室”的收藏、结余经费、原有工作等一概并入文物馆。“文物馆委员会”成为清华大学常设的学术委员会之一。1、功能与组织清华大学文物馆是校文物收藏、整理、研究、保管及形象教学的统一领导机构。《文物馆委员会组织条例》明确其组织构成:文物馆委员会由梁思成、潘光旦、金岳霖、吴晗、袁复礼、邓以蛰、吴泽霖、邵循正、费孝通、陈梦家、王逊11位教授组成,主席梁思成。常务委员会由主席和各研究组(室)主任组成,负责处理实际事务。文物馆委员会下设考古组、民族组、民俗艺术组、档案整理组和综合研究室。原属于清华大学各部门的文物,以不打乱原部门为原则,统一纳入文物馆,分别划归五个专业组室:“考古组包括原有的文物陈列室及地学系有关考古的一部分;民族组包括现在社会系之西南少数民族、蒙藏及高山族各部分文物收藏;民俗艺术组包括现在社会系之各项民俗艺术的收藏(属于少数民族者除外)及营建系收藏之一部分;档案整理组包括历史系征集之档案,并接受图书馆整理图片拓本之委托;综合研究室集中过去各系(尤以哲学系及营建系)购置之各种有关考古及美术史的图籍及必要参考书,并将哲学系征集之各种图片加入。经常作中国美术史及物质文化史的研究,并供全馆或有关各系各课之参考、研究及教学。”与清华大学文物馆直接相关中文系、历史系、哲学系、社会系、人类学系、地学系、营建系、图书馆,共同参加文物馆的工作,是文物馆与全校各系合作的基础。清华大学文物馆在于配合学校的教学研究,“它是有目的地搜集某一类研究资料,经过研究与整理,作有秩序的排列,以作示例的教材。它使学生得直接从实物上看到制作、艺术、制度和一切人类活动的记录。它是用来考验我们理论上的或由书本知识所得到的推论之实物的证明。”2、研究计划与日常工作根据文物馆的收藏,结合当时的研究和教学重点,文物馆的近期研究计划集中在两方面:其一,整理研究八十余箱地质及考古采集品,作为文物馆的首要工作。1925年至1937年“七七事变”前,清华大学地质系袁复礼教授与同人代表学校参加国内外科学团体的考察活动,历年在山西、河南、陕西、绥远、宁夏、甘肃、新疆等地采集到地质及考古材料共约八十余箱,广受国内外学者重视。但因时间、空间、人力所限,未能整理与研究,抗战中遗失详细的底册和记录。有鉴于此,整理八十箱地质考古资料实已刻不容缓,清华大学文物馆重新启动这批文物的整理和研究工作,中国科学院予以协助。其二,继续整理研究社会发展史的形象教材。当时文物馆进行“历代农村经济主要生产工具的研究”,包括农具和纺织工具,附带研究货币以说明各时代的一般经济状况。文物馆制定了详尽的研究计划,尽可能搜集古今一切有关的形象资料,例如甲骨、金石文字中所表现的耕织工具、工作情形,汉代画像石、唐宋以来历代绘画以及元明清木刻图籍(例如各种农书)中的耕织图像等,搜集相关实物标本,如各种纺织品标本、仍在使用的耕织工具标本。对于体积庞大或不易获得实物的标本,通过仿制模型、模绘或摄影来保存形象资料。1950年下半年,文物馆综合研究室以此为中心工作,与社会系、历史系合作进行。待此项工作完成后,将继续社会发展史其他方面的重点研究。此外,个人可以自行拟定与教学相辅的研究。文物馆的研究计划透露出一些艺术史研究信息:例如通过“历代农村经济主要生产工具的研究”阐释社会发展史,从各种形式的文物中探寻历代生产工具的演变,从历代艺术品中探寻人类文明进步的足迹,这是文物馆综合研究室“经常作中国美术史及物质文化史研究”工作的一部分。不过,由于清华大学文物馆定位于全校形象教学的领导机构,以形象教学配合一般教学,研究重点转向适应新中国成立的现实文化需求——通过文物艺术阐释社会发展。显然,1950年文物馆的艺术史研究已不同于筹设艺术系时期的艺术史研究,清华大学“暂于哲学系内设立艺术哲学组,并与其它各系所开有关课程配合,以造就艺术史人材。”这样的安排仅维持到1952年高校院系调整前。清华大学文物馆围绕新中国成立的文化宣传,举办各种有现实性的专题陈列及展览。1949年11月5日至7日,在中央美术学院大礼堂,清华大学文物馆举办西南少数民族及台湾高山族文物展览,观众达四千余人,京津各主要媒体皆有报导,《光明日报》特发专刊报导。1950年在清华校内文物馆先后举办年画、手工艺、早期社会发展史、石像雕刻等多种专题展览,同时开放西南少数民族、高山族、西藏三个文物陈列室。3、文物馆发展的阻滞清华大学文物馆的经费来源于学校划拨的文物购置费,已非此前用购书特款移购文物。文物购置费一般维持原状不做增减,如有特殊需要,向校委会申请“特别补助”。文物的收藏与维护是一项经常性的巨大开支,加上解放之初清华大学物力、财力的紧张,一定程度上限制了文物馆的发展。据清华大学文物馆成立时各部门收藏文物统计,文物陈列室已有文物2880件,较1948年成立之初1000件藏品扩充了近三倍;社会系各陈列室收藏文物共计5647件,包括民俗艺术文物4228件,人类学及少数民族文物1239件;地学系考古和地质部分藏品有80余箱。在经费拮据的情况下,文物馆作为全校性机构,尽管将分散于各系的文物纳入统一管理,却缺少相应的馆址集中保存与展示,藏品分散在清华大学图书馆和二院各处。文物馆委员会积极向校委会申请馆舍,力求逐步将文物馆建成拥有房舍、设备、事务管理与技术人员的完备而有形的机构。然而,随着1952年开始的全国高校院系调整,清华由综合大学转为多科性工业大学,与清华文物馆密切相关的历史系、社会系、地学系、哲学系、人类学系以及文物馆委员会委员绝大多数在调整中被调出清华,文物馆的各项工作不得不终止。惟文物委员会主席梁思成作为建筑系主任主持清华大学建筑系工作,从筹设艺术系到组建文物馆一直倡导的艺术史研究思想,亦随着梁思成、高庄、莫宗江、李宗津(后三人曾任文物委员会民俗艺术组成员)诸位教授融入建筑系之建筑美术、建筑历史专业的教学研究中。

清华大学历史系的附录二

4. 虚拟现实有哪些应用?

说到虚拟现实,大家首先想到的就是游戏,玩家借助虚拟现实设备“进入”到以假乱真的3D游戏场景中,能够获得极佳的临场体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