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堂与地狱在心中

2024-05-18 23:41

1. 天堂与地狱在心中

天堂在哪里?地狱也就在那里。世界上根本就没有地狱天堂。天堂也好,地狱也好,都是虚幻的概念,它就是生活现实。同一个土地上经历着生老病死,同一片天空下生长繁衍,每一次的相聚,每一次的离别,春夏秋冬一年四季的轮回,经历着欢乐和痛苦,在漫长悠远的岁月,分不清虚幻和现实。真正的地狱和天堂,是我们内心。
  
 从宇宙星球来看,生命一刹那转瞬即逝。人的生命短暂微观的。时空累积起来的就是一种宏观。由经济政治交织成的国家,王朝的兴起覆灭。欲望的累积时空中会汇成大河,里面蕴含着无数的梦想和希望。
  
 一切种族都在奋力成长,用尽全身的智慧与力量,拓展自身的生存空间。有限的资源下,一旦生活安定下来,开始生命的繁衍和成长,随着老人的死去,新生命的成长,人类就开始生命的轮回。在出生-成长-繁衍-衰亡中,随着种族的壮大,所占有资源的扩展,为子孙开拓空间。
  
 每一个生命都自然界任何微小的生命活动,从北极圈冻土地带,众多植物趁着短短的夏季一起发芽,尽量多开花,多结果实,为此他们在漫长的冬季里拼命储备,努力把自己的生命延续给下一代。自然界的一切生物都在规定的期限内,紧紧把握自己生存的每一分钟每一秒钟,拼命活在生命延续。
  
  一切都在流动 ,不断地变化,不断地产生和消失。马尔萨斯的生命定律,构成了更大循环。从人口的增长,到资源的消耗,形成人口-欲望-繁衍-土地-贫穷-饥饿-瘟疫-战争的链条,繁华落尽紧随着就是战争死亡,在天道循环中,一次次迎来生命的四季轮回,赫拉克利特说:“这个宇宙对万物都是相同的,它既不是神也不是人所创造的,它过去、现在和将来永远是一团永恒的活火,按一定尺度燃烧,一定尺度熄灭。永恒运动按照一定规律进行。一切都存在,同时又不存在。”人们在有限的时空内,一次欢乐和痛苦,灵魂感受着善与恶,随着肉体的痛苦和欢愉浮浮沉沉。
  
 所有东西都是流动的,每一件事物都在不断变换,这段时空中万物都是人的平台。人的一切欲望都在舞台上展现。人的前进或后退,生活的悲欢离合,形成的情感。人生的恢弘舞台,在广大的时空中去设计,展开人生并实现梦想。每个人都倾尽一生。如何实现自我的超越,整个人升华变成一个世界上独有的灵魂。
  
 一个人追溯他自己的生活经历时,他会觉得很狭小,他全部生活的迂回曲折。人的整个生活与构成他的生活内容的事迹,除了自己意愿的东西以外,是一个有机的环节。没有得到别的东西。任何事物孤立起来看狭隘而局限,所取得的意义与价值属于全体,灵魂占用的资源就是环境。灵魂驱动的权力、金钱、财富等一切物质,都是心的镜子。一切皆流,无物长住,唯一不变的是变,事物是相互转化。一物为因,因其有果,一物为果,因其有因。因果同一无穷递进。两者相互作用。在相互作用里,转变为圆圈过程,而返回到自身。
  
 1�`�\u��

天堂与地狱在心中

2. 天堂地狱,就在我们心上

我们的心,每天不知从天堂、地狱要来回多少次。有人说:“天堂在天堂的地方,地狱在地狱的地方。”我说:“天堂、地狱就在我们的心上。心善即天堂,心恶即地狱,皆由心行造作。”
  
  
 
  
 心随缘就洒脱,心平常就从容,心慈悲就积善,心感恩就幸福,善与恶只在心的一念之间。恶念涌现时,不惊、不恐、不畏,只需轻轻转个身,就能抓住善的影子。
  
 
  
 天堂不在碧落之上,地狱不在黄泉之下,而是存在于人心之内。善心即为天堂,恶心就是地狱。
  
 
  
 善恶皆由心生,地狱、天堂只有一心之隔。一心之善则身在天堂,一念之恶就已堕入地狱。
  
 若是恶念从心头涌现,则地狱之门已悄然打开,唯有常持善信、常为善行,才能超脱轮回,不堕地狱。
  
 
  
 有个恶人,虽有心向佛,奈何自知罪孽深重,于是顾虑重重地对禅师说道:“我作恶多端,必入阿鼻地狱,就算是修佛,终究无用。”
  
 
  
 禅师说道:“夫佛法广大无边,可容人忏悔,一切恶业,因善念而皆消。”
  
 
  
 恶人顿时开悟,从此以后心存善念、事从善行,终得善终。
  
 
  
 佛说“放下屠刀”,并非指真正的杀生之刀,而是包含一切恶意恶行和妄想执着的念头。只需要放下,就能解脱。
  
 
  
 红尘喧嚣之中,向往更好的生活本无可厚非,亦是人之常情。若是执于物欲,被功利、虚荣搞得心力交瘁、焦头烂额,甚至处心积虑地谋夺,终究会堕入贪婪和欺骗的深渊,这就是恶。
  
 为功利所迷,被物欲所惑,深陷其中不能自拔,最后越陷越深,将自己锁死在心之地狱。唯有淡泊宁静,以慈悲之心广积善行,才可以从容转身,超脱于苦海之外。
  
 
  
 用真心交换友谊,含笑对待亲人朋友,甚至对手,人生路上自然会春光明媚。不仅温暖了自己,还看破横亘在眼前的重重障影,则一切皆是喜乐,人间处处都是天堂。
  
 
  
 纵使身在阴影之中,也不必忐忑惶恐,甚至不需要处心积虑地寻找光明,只要将善念置于心头,回首转身就是解脱。
  
 
  
 背对黑暗,则面向光明。
  
 善心善行,是心中朝阳,可以照亮黑暗,让那些污垢无所遁形。
  
 
  
 善由心生,恶亦由心生,善的天堂与恶的地狱并非云泥之距,全在一念之间。
  
 
  
 恶虽狰狞却如纸虎,十分脆弱,一念之善就可以将之粉碎。
  
 
  
 恶念消则业消,善念生则善果生,只需有一颗向善之心,就能升入极乐净土。
  
 
  
 无论何时何地,只要心存善念,都为时不晚。
  
 
  
 与其哀叹世间烦恼良多、艰险处处,还不如调整心态,善对一切。不生恶念,不出恶言,将一个“善”字高悬于心头,就一定可以照亮人生。
  
 从恶中转过身面对光明之时,地狱正在崩塌……
  
 
  
 摘自:《一切都是最好的安排3》作家:加措

3. 心可将地狱变天堂,天堂变地狱

昨天,一个朋友给我们讲述,他的一个大学同学,因为职称没有评上,领导也没有重用他,他竟然上吊自杀。
  
 朋友十分不理解他那位同学的心理,说有什么可想不开的?每个月保底5000的工资,身体好点儿,心态好点儿,多活一年啥也有了,真是不可思议。
  
 这大概就是所谓的:心可以将地狱变成天堂,也可以将天堂变成地狱的真实写照吧。
  
 朋友是个乐天派,不论遇到什么事他总是往好的方向去想,永远都是积极正能量的想法,这也是大家都愿意和他做朋友的原因。
  
 所以,我们有什么样的想法,就会有什么样的结果。生活中,有的人对某一问题左思右想搞得自己焦虑不安;有的人遇到难事,从来不会换个角度去考虑问题,始终让消极的想法占上风,自然被情绪主宰。
  
 哈姆雷特说:“世事并无好坏之分,全看我们怎么去想。”
  
 我们每天所经历的一切,都是我们的想法决定我们的情绪。当我们感到愤怒、内疚、焦虑、羞耻、受挫、怨恨或者忧郁时,是我们的认知方式出了问题。
  
 我们的情感取决于我们的认知,我们不可能改变别人,我们只能改变自己,也就是一定要改变自己的思维方式。
  
 《思维改变生活》,就是这样一本实用而可靠的心理学指导书籍,它能帮助我们改变我们的认知,征服那些挫败我们的想法和行为,并教会我们能理性处理自己的愤怒、焦虑、挫折感等情绪。
  
 作者提出,我们的认知加上我们的情感(情绪)、意志,就构成了我们的心理活动。
  
 书中作者还提出很多建议,让我们的沟通更有效,并帮助我们找到自己的幸福,积极有效的控制所有事情的发展走向。
  
 作者埃德尔曼博士有着丰富的阅历。她是一位研究人员、作家,也是一位心理咨询师。在这本书中,作者举了很多实例,便于读者理解某些具体的操作过程。
  
 一、认知的定义
  
 “认知”就是我们大脑中的思维方式。它是由想法和观念组成的。想法和观念彼此有联系,但又有区别,主要表现为:
  
 1. 我们的想法是短暂的,是我们能意识到的,每天我们都有许许多多的想法,就是这些想法影响着我们的情感方式和行为方式。比如:
  
 早上起来,你看到天空阴云密布,你的心情也跟着郁闷起来,让你一整天的工作都带着不开心的状态。
  
 因为早上你的想法是消极的,所以影响了你一整天的心情不悦。
  
 2. 我们的观念是稳定的,也是无意识的。是对自己、对别人、对社会无意识的假定,影响着我们的思考、感受和行为方式。比如:
  
 有些地方特别重男轻女,他们让男孩子上学,却让女孩子在家成为家庭妇女,观念陈旧老套,歧视妇女,给许多的女孩子造成无尽的困扰。
  
 二、认知产生情感 
  
 每个人都有情感。要么是高兴的、兴奋的、感激的、欣喜的;要么是愤怒的、悲伤的、尴尬的、厌恶的。
  
 所有这些愉快的或不愉快的情感全来自于我们的认知。比如:
  
 当我上高二的时候,父亲患了重病,我感觉天塌了一样的心情,觉得生活糟糕透了,每天活在焦虑中不可自拔。
  
 三、认知影响行为 
  
 认知不但决定我们感受事情的方式,也对我们的行为产生重要的作用。
  
 积极的认知可以激励我们去做那些与我们目标一致的事情。例如:
  
 因为读书是每个人终身受益的行为,所以,每期的读出营我都会参加,目的就是为了有输入、有思考、还可以不断输出。
  
 但消极的认知,也会产生自我挫败的有害行为,比如:
  
 小雨是一个十分自恋的人,他每天都想得到别人的赞美,假如事情并不如他所愿,他就会对那些不合乎自己期望的人产生敌意。
  
 四、行为可以影响认知和情感
  
 1. 行为可以直接影响情绪
  
 有时候,改变行为可以直接影响我们的情绪。比如:我们几个要好的闺蜜,不论谁有了沮丧的心情和痛苦的事情,我们都会坐在一块儿聊一聊,聊完以后,情绪不好的那个人,心情会明显好转许多。
  
 2.行为以认知为中介,来间接影响我们的情感例如:以前的自己总有“自己不够出色、别人不喜欢自己”的认知,这反过来又让自己感到孤独、忧伤,自我评价很低。
  
 3. 改变行为可以改变情绪
  
  还是以我为例,高考落榜后,自卑的认知让自己一度陷入消极的状态,不愿见人,不愿参加各种聚会。
  
 后来,我不再把面子看得大于天,认为自己并没有想象中那么糟,我改变了消极的认知,慢慢地自我感觉逐渐越来越好。
  
 总结:
  
 世上最快乐的人是那些心态最能变通的人,他们常常能够随遇而安。在日常生活中,他们能接受痛苦的洗礼,思维不僵化,常常抱有积极的信念。
  
 请记住,当你哭泣自己没有鞋穿的时候,你要知道还有人他还没有脚呢,因此,拥有积极的认知行为,能改变我们的生活。

心可将地狱变天堂,天堂变地狱

4. 地狱天堂之别在于人心

人生好比一个实验厂,它既有试验地狱的可能,也有试验天堂的可能,至于,你想要活在天堂或地狱,就看你自己的选择了。
  
  
 人生是由人的心态所决定的,可为天堂,也可为地狱。
  
 同样的条件,同样的设备,为什么一些人把它变成了天堂,而另一些人却经营成了地狱?关键就在于,你是选择共同幸福还是独霸利益。懂得关心别人、与别人合作的人,终会有人来报答他。
  
 那么,什么是生活里的天堂呢?那就是人要有一颗开悟的、善良的、智慧的心,懂得给别人带来欢乐,带来美好。其实,天堂与地狱,他们之间的距离是那么近,近到我们都分不清楚的地步。它近到一念之间,取决于我们的内心在几秒钟之内做出的决定。
  
 究竟你生存的世界是地狱还是天堂,完全取决于自己。你凸显人性中黑暗的一面,那么它就是地狱;当你与人性中光明的事物为伍,那么幸福也就降临了。
  
 身处同一个世界,是天堂还是地狱,就看你是否拥有一颗为他人着想的心。

5. 天堂和地狱只在一念之间

不知道有没有像我一样,觉得生活就像是一种修行,这种修行就像修仙一样。生活中出现的各种大事小事,各种让人觉得是挫折的事,就像是一种瓶颈,突破了就修为更深一步,失败了,就可能会修为倒退或滋生心魔。
  
 这种修行更确切的说就是修心,修炼自己的心态。如果说修仙为的是长生不老,那么修心就是为了生活快乐。
  
 生活中难免会有困境,工作,家庭,婚姻,亲友等等,总是会时不时的跑出来扰乱我们的心境,这时,天堂和地狱就只在一念之间了,考验的就是我们的心态,修行的深浅。
  
 有一些修为高深的人,他们会控制自己的情绪,能够接纳各种不公平的待遇,还能自主消除心中的怨气,颇有一种任凭风吹雨打,我自岿然不动的坚韧。
  
 这样的人能拥有大智慧,大学问,深谙幸福之道,能够积极健康的面对人生。
  
 这就像修仙上的顿悟,一朝觉醒,仙途坦荡。
  
 而有些人却恰恰相反,他们可能会暴躁易怒,导致身边人都不敢和他交往,甚至亲戚朋友的关系也很冷淡,他们可能心胸狭隘,一点小事就斤斤计较,他们也可能爱抱怨,容易把自己禁锢在痛苦的牢笼之中,也让人人避如蛇蝎。
  
 这样的人,在生活的考验来临之时,他们容易崩溃,容易心态炸裂,萎靡不振,甚至是产生不好的念头。
  
 这就像灵魂境界不够,当修为突破时,修炼者无法控制自己暴乱的灵力,导致修为倒退或突破失败而入魔一样。
  
 所以说,生活就像修行,天堂和地狱只在一念之间,不要让生活中的纷纷扰扰干扰了你的修行。

天堂和地狱只在一念之间

6. 天堂,地狱

 也许比起地狱,大多数的人还是更喜欢天堂,毕竟不管是书还是电脑都给地狱贴上了一个恐怖的标签。居住在天堂的是一身洁白、不沾染一丝尘埃,有着白净羽翼的天使;而在地狱的却是面目狰狞、凶残可恶的恶魔以及被上帝抛弃的堕天使。
  我的审美观一向和别人的不大一样,对于我来说,我更喜欢堕天使。为什么会喜欢这样黑暗的东西,我也不知道原因,也许是因为他们从来不会掩饰自己的愿望,想要什么就会尽自己的一切力量去拿。比起那些不敢去夺自己喜欢东西的人,遇事忍气吞声的人,不会努力去争取的人,他们是不是更可爱呢?
  并且,我也十分爱他们的形象——黑色的羽毛,黑色的衣服,一身的黑。虽然会让人觉得有些阴暗,但也有着十分的霸气。他们的性格和他们的衣服一样,会有绝对的占有欲,自己看上的东西即使得不到也不会让别人得到,他们会把它毁掉。宁为玉碎,不为瓦全。也许听上去有点可怕,但这就是他们的行事作风。其实这也有些像一个傲娇的小孩,不是吗?
  我并不是说天使不好,只是天使太过纯良。他们永远用一颗真挚的心对待别人,但是这样他们也很容易受到伤害。比起自己受伤,我更倾向别人受伤,毕竟我又不是圣母玛利亚。在我心目中天使就是一个离我很遥远的神话,永远都不会真正地出现在我面前。而堕天使已经掉下神坛,就像在我身边一样。
  再一个,便是妖娆美丽的彼岸……
   
  生长在黄泉碧落的彼岸,让我深切地喜欢上了地狱。
  我觉得地狱比天堂更真实、更好,更让人喜欢!
  标签:  地狱 天堂 
   

7. 其实天堂和地狱不存在

其实天堂和地狱不存在,只有人世间存在。 
  
 你不妨想想,人们所说的天堂是在天上,那是因为古代科技有限,上不了天,所以赋予天堂意义,向往去往天堂。而那些心存善念之人去世之后会上天堂。去当没烦恼的神仙。
  
 而地狱则是和天堂截瘫相反的地方,是专门收纳那些在人间作恶之人的惩处之处。
  
 换言之,在古代,人们是依靠诸如此类的信仰来赋予一个人的意义,我们现在还常说 善恶终有报,不是不报,时候未到 ,这个时候最后就是指上天堂还是下地狱。
  
 然而,天堂地狱都是不存在的,人去世之后也没有灵魂存在了。如果存在,想象一下,从夏商周开始到如今上下五千年光中国就有多少人的灵魂去往天堂和地狱。
  
 个人觉得,存在的只有有生命的人世间,到现在人们想象出来的都是天马行空。每一天的生命活动才是真实的,等到生命凋谢的那时候,人的一生就结束了,不论是受过什么伤害或得到过祝福,仅仅代表在人世间的印记,也绝不会去到天堂和地狱这样虚无缥缈之地。
  
 所以既然存在人世间,就留下属于自己的印记吧。

其实天堂和地狱不存在

8. 不在天堂,不是地狱,而是人间

不在天堂,不是地狱,而是人间。
  
  
 ——豆瓣网友的评论
  
 喜欢沈腾的幽默,也喜欢马丽的东北腔调 ,但喜欢《一念天堂》,却不只是因为以上。
  
 自己看了一遍,觉得还不错,和男人又看了一遍。两个人都觉得这是一部可以给七分以上的电影,但看了网友的评论,才知道很多人居然给了一分,意外。再看豆瓣影评,更意外的是差评如潮。
  
 我,果然不懂看电影。But,无关紧要,能不能看懂不重要,重要的是,自己觉得好就行。
                                          
 网友说,这是一部粗制滥造的电影。
  
 也有网友说,这是沈腾和马丽想乘着夏洛那场飓风大赚一笔而拍的电影。
  
 作为一个不懂电影的人,我既没有看出“粗制滥造”如何不好,也没有觉得,《一念天堂》和《夏洛特烦恼》之间,除了沈腾和马丽,还有更多的联系。
  
 一样搞笑?
  
 对,都搞笑,但是不一样的搞笑。夏洛的搞笑,是明亮的,如暖阳般温暖;而沈默的搞笑,是“笑中带泪”的。笑着笑着,就不小心掉泪了。
  
 突然就不知道还能说什么了,自己真的是个不懂电影的人。看完了,笑过哭过就真的这样过了。
  
 对了,喜欢电影的台词。
                                          
  “等一下,我好像忘了,演我自己”。 
  
 从销赃基金会的很会拍马屁的秘书,到饭店服务员,到诈骗话务员,到信得过药厂的沈总,最后到日本第一杀手,他是沈默,他也不是沈默。他在每个角色情境中担任着引导事件发展的重要作用,但这些都不是他的真实身份。
  
 他的真实身份只有一个,就是因车祸而从小失去父母的、用犯罪的形式引导了罪犯走回正途或接受惩罚、对网红马晓丽有着莫名情愫的癌症患者。这是真实的沈默。
                                          
 
  
  
 用生命去表演的表演者,算不算他的另一重身份呢?
  
 很多人说,片尾的纵身一跳,成全了《一念天堂》。双手赞同这个观点。
  
 不过,一向习惯看喜剧,最后的最后,多少还是盼着,真的会出现奇迹。
  
 比如,警察出现的时候,带来的不是遗憾,而是判断错误的诊断书;再如,沈默听到了马晓丽的留言,决定利用最后的一点时间,演一回自己。
                                          
  “笑,是人类一种高级的情感表达方式,最能体现人的内心,但对我而言,它只是我塑造角色的一种手段而已。” 
  
 他不曾快乐。在遇到马晓丽之前。
  
 诈骗让他快乐么?在人前快乐,但一个人独处时,镜头下的他,只有一个表情——凝重。也许,是因为真的是时日不多了,而自己的谢幕演出因为马晓丽的出现,有了小小的意外;也许,一直都是这样过来的。
  
 他习惯了在人前笑,在转身后沉默。就像马晓丽在人前笑,却在转身后哭一样。
  
 他们真的很像。人多的时候很快乐的样子,一个人的时候,有很多的心事写在脸上。
  
 不过,遇到马晓丽之后,我觉得他是真的,演得挺快乐的。
  
 
  
                                          
 影视公司的老板说, “身份越来越多,自己越来越少”。 
  
 这句话,很适合我们,更适合沈默。
  
 在同一个时间的不同空间里,沈默有着很多的身份,为了这些身份的完美演出,沈默出演自己的时间越来越少。甚至,忘记了演自己。
  
 往往,我们也是这样。为了演好女儿的身份,不敢走远;为了演好儿媳妇的身份,不敢提丁克;为了演好妻子的身份,不敢将全幅的精力都投进工作,还要留点经历照顾爱情……
  
 我们也有太多的身份,以至于到了最后,我们都忘了我们自己,究竟想成为谁。或者,在这么多重的身份后,自己独立的身份,还剩下多少。
  
  甚至,会不会成为不同版本的沈默,忘了演自己? 
  
 
  
                                          
 人生是戏,全靠演技。我们都是很好的演员。
  
 从我们一出生,就被赋予了很多重的角色,我们都在为演好每一个角色中走完人生这一段旅程。
  
 不同的是,有人学会了演自己,有人,则在不同的身份之间切换,最后,也不知道,哪个身份,才是自己。